我出生在农村,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小时候喜欢节约一点钱买一块钱一本的连环画。奥特曼、数码宝贝都是我的最爱。还有能记得的就是那时候在同学那里借来一本《鲁滨逊漂流记》看。

初中是我真正开始看书的时候。

初一,我有一位女同学从她哥哥那里借了一些所谓的初中生必读书,我们乡上的初中很差,学生基本都属于胡闹混日子的,当时我也没事干,除了上课就是和同学下下棋,由于胆小也罢,不愿变混混那样也罢,反正和很多调皮捣蛋的同学没什么话好少。闲着没事干,我也就借来看看。记得看的第一本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然后还看了《格列佛游记》《骆驼祥子》,还有一两本忘记名字了。这些书应该都很好,不过现在都几乎忘掉了,也不打算重看。

在初二之前看书倒不是因为有多喜欢,而是觉得没什么事做吧。自从初二开始就着迷了。

当时我们这群十二三岁的小孩不如现在,有电脑手机玩,我也都不大记得那个时候是怎么把那么多空闲的日子度过的,似乎闲着也不曾觉得有多无聊。有不少女生爱看一些小说来打发上课的时间,我发现都是饶雪漫郭敬明他们的言情类的小说。有一次我看见一女生在看武侠小说,就问她大家的书都是哪里来的。她告诉我说是学校门外有一个人在卖书。我对书的喜好也从这位贩卖盗版书的老友开始。

和同学一起去看了发现是一个小书摊,摆的书也不算多。第一次买的书叫做《曼珠沙华》,当时看了这本书之后对沧月喜欢到极点,由于资金有限,都是隔很久才又买一两本,而且那些书价格都是分为5块10块20块的,我尽量选比较厚的。那个时候沧月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什么听雪楼系列镜系列的几乎她的所有小说我都看过,也希望她原谅我侵犯了她的知识产权。出于对这种奇幻小说的喜爱,我还买了一些类似的书,比如方白羽的游戏时代以及一些20块钱一大本的劣质网络小说印刷品,比如《诛仙》《搜神记》这些。

对于那时候看的这些小说,如今已经几乎感不上兴趣。有一次高中的时候放了一本沧月新书《风玫瑰》在mp4上看也没了以前的热情。后来、现在看着身边不少人在追一些网络小说,我试着看也都觉得太过差劲。不过确实是它们带我走进读书者的队伍。

其实在看这些书的同时也买了一些其他书来看,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还有一些像余秋雨散文,刘墉作品,老舍小说之类的书,鲁迅的小说也差不多都看了,女同胞们喜欢的小四,《悲伤逆流成河》《无极》《梦里花落知多少》也拿来试了一下。说实话那时候还挺喜欢余秋雨的,虽然后来了解到他作为“十一哥”的虚伪,不过也得承认他的书从初中到高中我看了不少,比如《文化苦旅》、《文学》、《寻觅中华》,也确实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一点了解。另外也喜欢推理,喜欢福尔摩斯。

后来呢,偶然地我买了一本书叫做《九阴九阳》,之前我对金庸并不怎么了解,只是略知其名,也不知道他就只有那十五部小说。《九阴九阳》上写的是“金庸新作品集”,后来才知道是一个叫金庸新的人的作品集。不过金庸新的写作水平也并不差,在这之后我开始喜欢上金庸,之后也几乎看了他的所有作品。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最值得怀念的,一个就是和我最好的朋友骑上自行车跑几十里路去每人买两本金庸的小说,还有一个是晒着太阳,在地里摆上枯草,坐在上面一边放鹅,一边看《飞狐外传》和《神雕侠侣》,有时下雪就戴着斗笠再多加两层袜子继续看。

对金庸的喜爱使我开始对旧武侠有了很大的兴趣,喜欢金庸大概是刚初三左右吧。后来也开始看古龙。

总之初中那几年就是网络小说、奇幻、武侠,还有一点世界名著和当代作家的作品陪我度过的。

高中,闲的时间是少了。不过买书也很方便了,一是离书店近,二是有同学喜欢在网上买书,我也就顺便让帮带。也逐渐觉得自己不该再买盗版书了,所以现在看见学校里面的那个摊位是有点觉得可惜的。

高中看什么呢?我也仍然向同学推荐金庸的小说。后来买了一个mp4,把古龙的小说放上面也几乎看完,还顺便看了一下梁羽生等人的小说,最喜欢的当然还是武侠。

由于对金庸的小说的爱好吧,我对中国的古代文化有了一些兴趣,对文言文也不讨厌。我觉得有些书是有必要都看看的,所以先秦诸子的书买了很多,还顺便弄了几本解说先秦文化的书,比如我很喜欢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现在也仍然对易中天老师很佩服。魏晋文化嵇康等人都令我着迷。忽然想起林语堂的那本《苏东坡传》还未看完,哪天抽空看看吧。

古龙的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是浪子,即使尝试写一下其他的,结果似乎写着写着就开始写自己,自己就是一个浪子。古龙的小说里的刻画友情很多,《欢乐英雄》让我感动,他们也都能承受一般人难以忍受的苦难,大多内敛,还有聪明,古龙小说当做推理小说看也很不错。

顺便提一下,于丹的什么心得我也抽空看了看,几乎没有意思,自从其不信制度只信道德的言论之后完全折服于于老师的无知,想想如此无知者在中国文化上竟有这样的地位,不得不感到惋惜。当然我不否认她的说教确实有助于一点群众道德提高吧。美国没有道德教育,素质却比我们高,而我们在破坏了古文化之后再想拿出来用,创造了于丹这样的“文化超人”,每次看到伊朗电影的纯洁,对比自己的低俗,如何不是悲哀呢? 有一次学校推荐书籍的活动,其中有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心里也有一些意见。诚然,我也认为对作家的个人生活不该有太多的指责,我们希望作家能做到像王安忆的“有所不为”,像对莫言抄讲话的行为提一下就差不多了,因为在这样的地方想保持完全独立很难。然而对一些却难以接受,比如于丹的无知,铁凝所谓的一个政党应该养得起他的作家的言论,还有余秋雨对自己以往错误的拒不承认。某种意义讲,对大学生推荐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不如推荐问“余秋雨为何不忏悔”的余杰的《火与冰》。现在我就忏悔呢,怎么当初会那么喜欢孔庆东呢?因为喜欢金庸,买了一本孔庆东的《笑书神侠》,觉得不错,然后看他的《四十五岁风满楼》、《千夫所指》、《井底飞天》、《空山疯语》也都喜欢,那时对我影响很大。后来了解到孔庆东对毛的歌功颂德以及无良的言论,不得不让我反感。回想《笑书神侠》,将金庸捧上天,虽然金庸小说确实很不错,那样的完全赞美式的解读也难令我信服,《井底飞天》对革命文学大众文学的吹捧也都需要重新考察。

发点小牢骚,扯远了……言归正传。

我喜欢过沧月、余秋雨、孔庆东,其中第一个我不再关注,后两个对我有很大影响,现在也几乎抛弃了。高中学理科,历史很差,我也曾买过一本《中国通史》看,结果看完忘完。对历史的一点点了解大多通过文学作品,现在我最庆幸的莫过于那时对古代文化的一些学习,虽然肤浅且不全面。

先秦诸子,如果现在让我来说,我更喜欢的是墨子。当时心情郁闷,假装喜欢了庄子一下。

高中也看了不少小说,之后喜欢的当然是韩寒。《一座城池》《长安乱》《1988》是最喜欢的三本,其他的当然也看得差不多,导致变得有点轻狂。不过他的书大概是最符合我当时的性格的吧。这些年韩寒成长了很多,也清楚自己的《三重门》是一部不怎么样的小说,也收敛了很多。尽管现在温和不少,没以前那么爱耍嘴皮子了,导致好多人不再喜欢他,我还是认为这是好事,文章不如以前有趣,但内容要好了很多。《青春》《脱节的国度》上面的文章似乎也没有以前《杂的文》看起来有趣,但期待他的下一部小说。比起其他多数人他做了很多,我想更应该把他当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来尊敬。

我看书一是兴趣,喜欢看某些作家的书,或者需要知道一些事去看某些人的书,因此我关注作品的创作者,上面提到的对我影响很大,其他作家的呢是零星的一些书,把记得的摘录一些:

东野圭吾《白夜行》(这部书改编的日本电视剧很好看)和《怪人们》《白马山庄杀人事件》等一些短篇推理小说集,巴金《家》《春》《秋》,梁晓声小说集《人间烟火》,刘心武小说集《如意》,彭见明小说集《那山那人那狗》,莎士比亚剧集,萧红小说《名利场》等,王小波《黄金时代》,卡夫卡小说,路遥《人生》,莫狄阿诺《星形广场》《环城大道》《暗店街》等,莫泊桑、欧亨利、马克吐温、契诃夫的一些小说,雨果《巴黎圣母院》,钱钟书《围城》和老婆的《洗澡》,张爱玲《半生缘》,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余华《活着》,柏杨《丑陋的中国人》,春上《1Q84》……哦,还有三国水浒,其他的就不写了,忘差不多了。

大学,无事可做,游戏我喜欢不了,女孩喜欢不了我,惟有读书看电影。

大学开始也只是看一些小说,比如我最喜欢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还有因为有人喜欢,我也喜欢了一下春上村树,比如《且听风吟《海边的卡夫卡》《挪威的森林》,不过看来不是人人都能喜欢春上小说的。 我喜欢看自己的书。我发现网购是个好东西。杂乱的找了一些书看,记得像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路遥《平凡的世界》,房龙《宽容》,苏童的一些短篇,余华的《兄弟》等等都很不错,然后也对社会科学历史有了一点关注,比如记得买过一本《郁闷的中国人》,喜欢看看杂志,不过那时候是刚来重庆不那么熟悉,也不是太静得下心看书。

然后,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对社会科学产生了兴趣,回忆这兴趣多半来自自己的很多疑问吧,如果不是那件事,也最终会变成这样,逐渐理解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之后有一本周国平的书《尼采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使我开始发现尼采,了解哲学。

这一年来有一些书一些人对我影响太大。书本上的,如果让我挑选,我会选胡适、尼采、熊培云。对于很多问题也都有了比较坚定的答案,相信不会像以前那么多变了。

似乎不便多说,就写下一年来的一些书吧,有几本放着正:

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季羡林《牛棚杂忆》,郎咸平《资本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改革》,李敖《笑傲五十年》,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熊培云《思想国》《重新发现社会》《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自由在高处》,土家野夫《乡关何处》,叶一剑《乡愁里的中国》,吴念真《这些人那些事》,柴静《看见》,罗素《西方哲学史》,尼采《悲剧的诞生》《看哪这人》《快乐的知识》,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满妹《回忆父亲胡耀邦》,穆勒《功利主义》,解玺璋《梁启超传》,唐德刚《胡适杂忆》,林达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美妙的新世界》,海勒斯《江城》《寻路中国》,周保松《走进生命的学问》,梁鸿《中国在梁庄》,《全球通史》,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杨春时《百年文心——20世纪文学思想史》,哈耶克《致命的自负》,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刘瑜《民主的细节》……

从这些书看你也明白,有些就不写在这里了。

至于我最喜欢的胡适,他的文章有很多都该好好看看的。不如附上一篇我的笔记吧。
写这篇时一时兴起,现在也减得差不多,就到此为止了。

读胡适笔记
青年
趁着阳光读了几篇胡适的文章,其中多数以前也已看过。
胡适是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写一篇笔记。
一、 个人与社会——非个人主义的生活
关于“个人主义”,胡适导师杜威《真与假的个人主义》:
1、 假的个人主义——为我主义: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群众。
2、 真的个人主义——个性主义:独立思想;对自己的思想信仰的结果负责。
在此基础上,胡适补充第三种个人主义——独善的个人主义:不满于现生活,却又无可如何,只想跳出这个社会去寻一种超出现生活的理想生活(宗教;神话;隐居;新村生活)。
独善的个人主义存在的理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显然穷也是可以有所为的。
独善的个人主义的根本观念:“改造社会,还要从改造个人做起。”
胡适的诗:“此身非吾有:一半属父母,一半属朋友。”——“我”是社会无数势力造成的。社会的“良好分子”并不是生成的,也不是个人修炼成的——都是因为造成他们的种种势力里,良好的势力比不良的势力多些。反之亦同。
改造个人离不开改造社会:
1、 个人是社会上无数势力造成的。而人是群居动物,必然受社会影响。
2、 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这些造成社会,造成个人的种种势力做起。
3、 改造社会即是改造个人。
二、关于梦想
“梦想作大事业,人或笑之,以为无益。其实不然。天下多少事业,皆起于一二人之梦想(柏拉图之理想国,培根之新亚特兰蒂斯,穆尔之乌托邦,圣阿格斯丁之上帝城,康德之论万物之终结及其太平论)。今日大患,在于无梦想之人耳。”(《胡适留美日记》)
三、学生与社会
文明程度低的国家,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深,这是被逼的。正常的文明国家,学生应当在安定的校园内专心学习。
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社会上的许多事被一班成年的老年的人弄坏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无法治),成年人多数思想堕落为社会同化(无信仰,无独立,无自由),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必定会从青年学生界发生。如汉末太学生,宋代太学生,明末结社,公车上书,俄国革命党,德国革命前学生运动,印度、朝鲜独立运动,中国五四、六三运动。
学生干预政治,多是被逼出来的。
学生运动的弊端:荒废学业,导致无意识的习惯。
不要梦想压制学生运动,学生运动已经发生,决不能也不可能把它压下去。学潮的救济只有一个法子,就是引导学生向有益有用的路上去活动。
社会是有机的组织,全体影响个人,个人影响全体。
少年中国的精神:“如今我们回来了,你们看便不同了。”
四、学生的未来 易卜生:“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校造就你的不同,你却要努力地去以适应社会为名,不惜圆滑以磨掉这一点不同,那无人会再认为你是一名学生。
“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馆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
“拿证据来!”
赫胥黎:“一个人一生中最神圣的行为就是口里讲,内心深感觉到这句话:我相信某件事是实在的。”
找几个问题,负责任地思考。

人生
有人称鲁迅为温和的尼采,而胡适抵抗住了所谓的“尼采余毒”。可以说胡适的很多看法与尼采相似,鲁迅提倡超人,而胡适停在了或者说是找到了自己的意义。
胡适在《人生有何意义》中写道:“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
“就算他是做梦吧,也要做一个热闹的,轰轰烈烈的好梦,不要做悲观的梦。”既然辛辛苦苦上台,就要好好地唱个好戏。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中将人分为骆驼,雄狮,婴儿三个阶段:
骆驼:忍耐,完成社会成规告诉自己应该完成的人生意义。
雄狮:勇气,敢于独立面对、挑战社会、前人等教科书式的思想灌输。
婴儿:创造,摈弃社会种种势力在自己身上造成的影响,重新去开始一切、创造一切。即所谓的超人。
多数人停在第一阶段,完成不了第一阶段,死于第一阶段,或者没有勇气继续第二阶段。
《快乐的知识•梦》:“人要么永不做梦,要么梦得有趣;人也必须学会清醒:要么永不清醒,要么清醒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