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对时事不再那么热忱,直到昨天上午翻看豆瓣,才发现被这个事情刷屏。在网上查阅了一下,知道了个大概,后来打开知乎,发现基本全屏的问答都是这个案子,就我的关注而言,上次被这样刷屏还是李文星的死亡事件。

刘鑫的言行触发了众怒,群情悲愤,可又有一批人认为应该理解,因为在生存受到极端威胁的情况下丧失理智是当然的;不过事后脱离危险她的举动确实让人生厌,但又有人用心理创伤为她开脱…

后来朋友问我关于这件事的看法,聊了很多,整理如下:

绝对的理性并不存在,人类做不到全知全能地对世界进行评断与规划。社会在各种博弈之下演化(演化并不就意味着进步),道德准则的博弈,政治体制的博弈,经济制度的博弈…感性的人可能情绪化地对待事物,理性的人努力地做到排除感情因素的影响,然而实际上理性和感性永远是共存的。

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的争论由来已久,人类往往更推崇理性,理性的人更认同程序正义,但由于天生的局限(思维能力的限制和已掌握知识量的限制),这个世界整体的变化是非理性的,而程序虽然是着重于程序,但是程序本身就是一种结果(正义本身,也是如此)。

舆论是不大可能去考虑程序正义的,这件事从公众利益的角度来看肯定批判刘鑫是更合理的,因为即使她的行为不犯法,但如果在道德舆论上如果还是合理的话,那整体社会的利益肯定会受到损害。所以结果肯定是对她进行道德审判。但是公众毕竟是非理性的,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谣言和情绪化都会导致乌合之众,所以就很可能导致批判过度,这个时候那些认为矫枉过正了的人就会开始出来说话,推出自己认为是矫正舆论的论调。

为什么受到更严厉谴责的人是刘鑫而不是杀人犯,也许刘鑫代表了正常人心中胆怯逃避的一面,大家都不想成为那样的人,批评别人也在警惕自己;也可能杀人犯对正常人来说太陌生,而善于谎言和逃避的人却比比皆是,所以更容易感同身受…